English

《朱熹全书》编修缘起

2000-12-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宏富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触角涉及到儒家经典的所有领域。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除了著作的丰硕之外,朱子的著述还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述而不作”是从孔子即已开始的儒家传统。所谓“述”,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创作方式。朱子是利用这种方式构建自己理学体系最成功和最活跃的学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等就是这一类著作中的代表。但朱子又决不是个“不作”者,他以大量严谨的理论著作为自己的理学大厦奠定了基石。《太极图说解》、《西铭解》等是其哲学思想的高度结晶。《通鉴纲目》、《名臣言行录》等是其史学理论的集中展示。而一部《晦庵文集》则是他理学思想的最后集结。朱子的另一类著作,如《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是对前代学术遗产的整理和研究。这一类著作不仅显示出朱子深厚和广博的学术功力,更表明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学术取向。为前代理学家编纂遗文,是朱子著作的又一种类型。他为程颢、程颐编了《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为谢良佐编了《上蔡语录》,还为他的父亲朱松编了《韦斋集》。朱子还有一部与友人合作的著作———《近思录》。这是他居丧期间在寒泉精舍为母亲守墓时与吕祖谦共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共同编选而成。这是一本被称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的重要著作。

在朱子生前即已有人开始编印他的著作。朱子逝世以后,裒辑朱子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的著作以成书的现象,随着朱子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越演越烈。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研究朱子的热潮。这场最先由海外发端的思想、学术之潮很快影响到国内的学术界,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朱子学研究全面崛起。意想不到的是,随之而起又带出了一个副产品:国内外广大的朱子后裔们自觉地投入了为振兴中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而群策群力的伟大事业。1993年5月,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作出了积极支持朱子学研究工作的决定。受此鼓舞,本人(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倡议编修《朱熹全书》。这一动议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海内外朱子后裔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安徽省古籍整理规划委员会主任、前副省长魏心一先生力排众议,指示省古籍整理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为主主持《朱熹全书》的编修,并支持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朱熹全书》正式立项,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和新闻出版署也同时将此书作为重点图书立项。1994年,编修工作全面开展,至1999年底,历时5年,《朱熹全书》告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